艾寶三歲前沒去 daycare (托嬰中心),只有每週參加一次在先生學校 – 西北大學音樂學院上課的 Kindermusik**的音樂律動課。去年初從芝加哥搬來密西根時,我們就開始幫即將滿三歲的艾寶找學校 / preschool。雖然九月新的學年才開始,但 School Open House (學校對外開放參觀) 的時間一般都訂在二月到四月之間;即使錯過 Open House 也是可以單獨預約參訪 (school tour),但學校招生名額有限,好的學校越晚報名也越容易被排進候補名單。
當時對這附近的學校一無所知,先開始上網搜尋鄰近幾個城市的 preschool,查看學校網站資訊以及家長們在各平台的 reviews 等等。最後選定幾間學校後,分別寄信問了一些問題,例如:
- 學校提供給三歲小孩的課程細節及課表
- 混齡還是分齡班?若混齡,班上同學年齡及比例
- 可否指定上學日 (例如,一週上三天課)?
- 可否選擇全天或半天?
- 班上師生比 (teacher-student ratio)
- 學校師資認證 (例如,蒙特梭利學校老師是否有AMI認證?)
- 學費
我知道我 e-mail 中問的問題很多 (其實現場 tour 時問得更多),是位龜毛的家長,但第一次要把孩子交到別人手裡,我真的很難不緊張;更擔心超級黏媽媽的艾寶會不適應學校生活,每天哭喊不上學。另外,當時白天一打二的我,不想請先生請假去 school tour 後發現根本浪費時間白跑一趟,透過這 e-mail 就已幫我篩選掉大部分的學校。怎麼說呢?像是回信很草率、答非所問,或是根本沒回答只付上一堆 attched documents (學校簡介或是報名表之類) 的學校我都直接刪掉,想到之後孩子在這樣的學校,若有問題聯絡學校卻得到草率或是答非所問的回信,大概也不會安心。最後,有認真回信、一一回答我每個問題的學校只剩三間,決定帶著艾寶去各學校參訪,選一間他喜歡而我也滿意的學校。
三間學校裡有兩間是有認證的蒙特梭利學校,另一間則是標榜採用「傳統式與蒙特梭利混合教學法」,我很好奇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教學法如何「併用」,參觀後加深我一定要送孩子去蒙特梭利學校的決心,至少在 preschool 階段啦!當初在認真找學校之前,我其實很猶豫要不要送小孩去蒙特梭利學校,尤其因為我母親建議我一定要送小孩去蒙特梭利學校,原因是她好友在美國的孫子就是送去蒙特梭利學校,這點讓我一開始其實是「排斥的」。我知道我母親其實不懂蒙特梭利是什麼教學法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不懂,我在沒深入了解前也只是略知一二),只是單純因為朋友孫子去蒙特梭利就也希望孫子去,而我對長輩們這種「比較」的心理很排斥,所以當初直接告訴母親學費太貴不考慮 (雖然事後證明我母親聽來的資訊和建議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在我讀了蒙特梭利女士的童年之秘 (The Secret of Childhood) 和其他關於蒙式教育法的書籍,才真正對這蒙特梭利的教育方法感到興趣,而希望能讓小孩接受蒙式教育 (關於蒙特梭利我也正在摸索和學習中,有機會再另文分享心得)。
第一間參觀的是這「傳統式與蒙特梭利混合教學法」的學校,一到學校院長已在門口迎接。院長其實人非常親切,上學日及上課時間的安排也非常有彈性,但實際課堂參觀時我大概就理解什麼叫做「假蒙特梭利」學校。雖然教室的擺設完全是蒙特梭利教室該有的樣子,木製開放式櫃子裡擺放著一些蒙式教學會使用的教具,但了解蒙特梭利的人會知道並不是擺設和教具都採用蒙特梭利方法就叫做蒙特梭利學校,最重要的是老師教學的方法和態度。一開始站在門外參觀時,班上老師正在使用他們所謂的「傳統式」教學法,也就是老師正在「講課」給全班聽,即使我們站在教室後方的門口,同學們幾乎都分心的看著我們。接著老師宣布「現在是蒙特梭利時間」,意思是要每位學生自己到櫃子裡去挑選他們有興趣的東西各自練習,當中有位小男孩杵在那不想去拿任何教具,老師用嚴肅的口吻告訴他:「你必需到櫃子裡去選一樣東西。」小男孩不情願的挑了一樣東西後,坐在地墊上勉強的有一搭、沒一搭的操作教具;同時間老師則安排學生輪流到她座位上一對一教學及訂正作業 (也就是他們所謂傳統式教學的部分)。我的天啊!這完全違背蒙特梭利教學的精神 – 提供孩子自主學習的教學環境,培養孩子專注力,以及激發孩子對學習的熱忱。禮貌性地完成參訪後,縱使院長人再怎麼親切、網路上家長們對這間學校評價如此的好,以及相對 (其他兩間蒙特梭利學校) 便宜的學費,我還是馬上將這間學校從考慮名單中剔除。
下一篇將繼續分享參訪蒙特梭利學校的心得,有興趣繼續閱讀的朋友們,歡迎使用頁面右側欄「訂閱最新文章」連結,或是到 Irene’s Parenting Notes 海外育筆記 追蹤。
** Kindermusik 是一套有系統的、幼兒分齡音樂律動課程,透過音樂、樂器和肢體律動,能幫助幼兒語言表達、培養小孩節奏感和肢體協調性,以及提供親子互動機會、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 iRENE
April 9, 2018